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第350章(1 / 2)

崇祯皇帝面露笑意,看向王在晋他们,说道:“朕先前读过一本古籍,是记载三宝太监下西洋时,途径一个岛国时,就见过他们吃过此物,且产量极为惊人,亩产数十石,不过当地却叫做红薯,味甘。

朕就在想,西洋小国能吃的,那种植到大明,定然也是能吃的,只不过两地情况不一。

想要种植到大明,需要培育适合大明的良种才行,先前出现毒死人的情况,想必并未培育出,最合适大明种植的良种所致。

或者就是不清楚甘薯的食用方式,见到一人误食毒死,就口口相传所致,叫知道甘薯的人,都敬而远之。”

为了能叫红薯这一高产作物,在大明提前培育出合适的良种,并给予红薯相应的肯定,为后续大规模推广种植做准备,崇祯皇帝只能将事情引到郑和身上。

“在徐阁老先前所书甘薯疏中,也曾提到甘薯,亩产惊人,味甘。”王在晋听闻此言,眉头微蹙起来,说道:“若陛下所说红薯之物,与徐阁老所提甘薯,是一物的话,那想来是先前所种的甘薯良种,并不完全适合大明种植。”

“陛下,若此事是真的话,那是否能先在京东屯田那边,小范围的种植?”王洽双眸微张,对崇祯皇帝说道:“现在我大明各地治下,频生灾害,倘若能多一类产量极高的作物,那对国朝而言,绝对是件利好的事情啊。”

岂止是利好啊。

增加一项农作物,这在饥荒年,连观音土都能吃,吃先前没见到的红薯,对那些灾民而言,根本就不算什么。

并且红薯的种植周期,相对较短,茎叶也是能食用的。

听着王在晋、王洽所讲,崇祯皇帝脸上笑意不减,但心里却生出种种想法,若是能培育出合适的红薯,可先行在皇庄那边大面积推广种植。

只要市面上出现的多了,那根本就不用朝廷下达指令,临近地带的百姓,都会逐步接受此物的。

不过被派去东南一带的阎应元,这一趟算是白跑了。

算了,白跑就白跑吧,能早发现红薯一物,阎应元这趟也没算白跑,将抗清三公聚在一起也行。

希望阎应元此番前去东南一带,能将途中的所见所闻,都完整的记载下来,这对后续整顿东南事,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
第三十五章 农科

小农经济下的大明,对待农事这一块,是极为重视的。

甚至还设有治农官,不过职权多与催收农业税收有关,但是现在吧……嗯,跟虚设没有什么两样。

重农抑商的国本下,大明的主流思想,就是轻商税,重田赋。

只是在崇祯皇帝的眼里,只把眼界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,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一件事情。

尤其是现在的大明,处在多灾多难的小冰河时期,不增加粮食篮子,不设法提高亩产,那粮食荒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。

被韩赞周急吼吼赶去文华殿,传口谕特召,赶来军机处的徐光启,心里很是疑惑,天子究竟是为了何事,叫韩赞周表现得这般着急。

是因武备院的事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