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第 101 章 我就是那个登徒子(1 / 2)

三月二十,谢星珩年节里寄出的信件,有了回音。

今年会试结束,没能取中进士的举人们,结伴来了丰州县。

他们来看看谢星珩在丰州县做的一番事业,也看看他说的滞销糖制品。

来人众多,家里住不下,谢星珩一个人也招呼不来,把丰州县里的书生们叫了好些。

都是外向能说的,再拉了同年举人朱聿和许行之作陪。

读书人讲理,来到丰州县,先要去谢星珩家里拜访。

他们心里也有好奇,都记得谢星珩是个赘婿,想知道他的家庭地位。

江家里外和睦,谢星珩虽是赘婿,却跟江家亲儿子似的,两个爹都对他好,夫郎更是贴心合意,孩子也有。舅舅刚来丰州县,也对他满意。

客人来家,家里自是好茶好饭的招待。

江家重新修建过,整体不出挑,大气简约,摆件相对较少,各处景致都是逐年增加调整的,多数是宋明晖种的花花草草。

最显眼的是两任皇帝御赐的牌匾。第一块牌匾是“积善之家”,挂在了大门顶上,代替了“江府”的牌匾。

第二块牌匾是“善耕之家”,挂在了二门上。

这在商户人家,是顶级排面,值得一说再说。多少官员混一辈子都拿不到一块匾?江家有两块。

前年乡试时,谢星珩外出交友,有说过“积善之家”的来历。他那一年出尽了风头,连带着夫郎都小有声名。

能得“勇士”称号的夫郎,只有江知与。

他连着两年都没去参加考试,按道理来说,大家都要忘了他。

但他那封信写得太好了,一下就让人记起他的策问。

谢星珩又跟他们说起“善耕之家”的来历,十句里总有一两句会提到他夫郎。

“农庄那摊子事,是他打理顺当了,我过去捡漏,照着现有的种植区、孵化区、养殖区来规划,只等着出货变现,早期的铺摊子、建厂子、组织人手,都是我夫郎亲力亲为。”

举人们想说他有个贤夫郎,想到他是入赘的,这话又不好说。

谢星珩帮他们说:“我有个贤夫。”

大家都是笑。

举人观光团到丰州县的第一天,只上江家拜访,再安顿休息。

第二天开始,谢星珩当起了导游,带他们从城里开始逛。

第一站是扫盲班,增加百姓识字率。

班上孩童跟成人都有,学些常用字。

举人们是重要人脉资源,谢星珩不跟他们藏着,第二站是“商务训练营”。

这里是内部培训基地,优先培训掌柜的、管事的。再从优择优,层层提拔。

目前最顶上的一职是总经理,是白喜文担任。

训练营跟扫盲班配合,让有销售天分的人,不会困于“学历”,能更快接轨。

举人们对扫盲班的作用不太理解,看起来与启蒙的作用重合了。

看了训练营,他们又懂了。()

启蒙是为了向上读书,后面紧跟着的是百家姓、千字文、三字经等等。

?本作者羽春提醒您最全的《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》尽在[],域名[()]?『来[]?看最新章节?完整章节』()

扫盲班则更为实用。先是各人姓名,再是常用字,附带数字教学、珠算。

谢星珩还给他们见识了第一样好东西——算数尺。

这是早期的算尺,后来被计算机取代,然后又成为现代的小文创。尺子分内外两层,可以滑拉,调整到相应的数字,可以直接看见答案。

他□□了阿拉伯数字,初时不习惯,久了就知道方便之处。

但尺子的成型,是江知与设计完工的,谢星珩是提供了一个想法。

江知与爱数字,当个游戏,很轻易就制作好了。

班上有文字版算尺,方便他们比对。谢星珩拿来的是文字版。

现有数字简单,举人们扫一眼就知道答案,但更清楚算尺对初学者的作用,都很感兴趣,问这个卖不卖。

当然要卖。

看完训练营,能顺路去逛小集。

展区没什么好说的,一眼就看到底了。

重点是每个展区所代表的产业链。

竹编草编,纺织、成衣,日用品、厨用品、送礼佳品……玩具、首饰、胭脂……等等。

仅是逛小集,他们就用了两天时间来了解。

有人需要,就有市场价值。逛小集是把商品跟顾客需求对接,让买家买得开心,买得放心,也让手艺人能有挣钱的地方,不再两眼摸瞎的埋头苦干。

说起来全是生意,深入了解,又都是民生。

逛小集走完,就下乡看农庄。

农庄的一体化模式,更让他们震撼——原来还能这样种地。

谢星珩早提过,农庄是他夫郎盘起来的。到了地方,再有夸赞,看客的心里也多了几分服气。

不看到实物,都是表面客气罢了。

农庄各厂走一遍,重点是孵化区和兽医培训班。

孵化区单独起了一间房屋,将种蛋放置的时间人为控制,每一窝都是不同阶段。满屋子走一圈,能看见孵化的过程,见证生命的诞生。

这也让人震撼。

黑暗环境下,一星烛火的照耀里,他们甚至能看见蛋壳里有鸡心在跳动。

他们在兽医培训班停留最久,这是全新的职业。给畜牲看病的职业。

最后的压轴场地,是糖厂跟糖果屋。

谢星珩在路上跟他们说:“有些话我说多了,还怕你们腻味。不过我夫郎真是有本事的人,你们看看农庄,多齐整,多省心?他后来怀孕不方便,才在家里歇着。我嘛,没什么经验,也不会做生意,他跟我岳父都支持我,总归有点家底,看我那些想法能不能成事。”

他叭叭叭的说,总而言之,他夫郎又聪明又有才干。

给他铺好了农庄的摊子,他才能这样大刀阔斧的实现抱负。

“去年他生了孩子,看我这头有声有色的,就没跟我抢,

() 转头出去,又跟朋友合伙,把糖厂跟糖铺子开起来了。附近几个村子,都有合作种原料,再又请人熬制糖浆做押运,店里还有卖货,再有别的活动配合,也提供了很多再就业机会。”

朱聿跟许行之配合着,连连点头称是,“江夫郎是真有本事的人。”

尤其是许行之。他是枫江县人,逃难来的,江家接济难民后,他就去了农庄,是眼看着农庄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人,也确实是江知与在那里主事,可以作证。

读书人多少都有点清高傲气,再怎么和气、佩服,对着个在外头做事业的小夫郎,都有点看不上。

或是觉得谢星珩有偏爱之心,或是觉得赘婿难当,承认江知与有本事,也觉得他们上,他们也行。

这几天走下来,他们看见了生意之后的民生,知道一个行业带动起来以后,能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,就真的打心底服气。

一个后宅夫郎,能有这般本事与眼界,着实厉害。

这样一来,他们对糖厂的期望也随之拔高。

糖厂不算成熟的厂区,但当前时代,多是以作坊为主。

农庄的多个厂子,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,到了规划更加合理,各处更加齐整的糖厂,他们的初始期待就被满足了。

糖厂是大厂区,再细分小作坊,目前是全部开工。

正经熬制的步骤,他们无法知晓,看生产过程,知道环境卫生,员工都井然有序,就连连点头。

再去仓库,看糖厂现在就开始用冰来控温,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。

有人说:“难怪你着急卖糖。我们路上还说,哪有愁卖的糖?你这是不愁卖,但要快点卖。不然夏季来了,一天天的用冰,哪里用得起?”

话到了这里,谢星珩不跟他们客气。

“是这个理,丰州只是个小县城,吃不下这批货,我只能厚着脸皮请各位兄台帮帮忙了。”

现有存货,一大半都是秦六爷的。

既然没送走,那就是滞销。

跟单不急,他们来都来了,不会空手走,紧逼着下定,吃相太难看。

谢星珩带他们去看了糖厂的展示区。

展示区是后来做的,跟糖果屋一样,糖果分类摆放,开放试吃,也将现有的卡池一套套的展示出来,更有精美绣像画放置在中心展区。

这是给进货商看的东西,他们可以试吃,根据口味来选。

配合糖果屋现有的活动进行推广,可以参考现代的连锁店加盟。

他们只需要出钱,店内布置、货品提供、活动策划等等,都由糖厂来提供。

谢星珩想在他们之中,发展几个加盟商。

糖不愁卖,有点生活经验的人,都知道糖贵,糖能挣钱。

关键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制糖,也不知道去哪里拿到低价的糖。有点门路的人,也因路途、押运,货品保存等问题,望而却步。

中午在糖厂吃大锅饭,山珍家常菜上桌,谢星珩才

跟他们聊“加盟商”。

这一说,好几个举人都有意动。

至多一千两银子,就能盘下这个营生了。

一千两银子,搁在普通百姓家,是天价。

正经做生意,一千两银子,也是不小的本钱。

但如果这一千两,包括了铺面呢?

谢星珩没把话说死,只拿丰州这个县城举例。

县城里,一千两左右差不多。

换到京城……一千两,吃屁去吧。

饭桌是谈生意的好场合,能考上举人的,都已实现财务自由,但做生意,他们着实不在行。

有人扭捏,有人直接。直接问的人,就成了嘴替。

进货价、出货价、损耗、运输、人员培训、活动卡片资金、活动策划,还有至关重要的问题——卖不出去能退吗?

跟厂家合作,最大的好处,就是滞销货能更换。

谢星珩逐一解答了,还做出了承诺:“一路会冰控温保存,送到你们手上的糖,不会融化一块。”

满桌举人们对视一眼,齐齐腹诽:真是大手笔啊。

举人里面,有两个是顾慎行的好友。

这次观光团,是顾慎行攒局组织的,人员经过挑选,都是些有想法,也敢于冒险的人。

顾慎行取中了进士,此次没来丰州,但给了一千两银子,愿意买一批滞销的糖制品。

顾家有生意,但主营生意不是卖糖。他们互相对视一样,不知道这一千两银子,是买糖,还是加盟。

加盟的话,朋友关系更亲近。

以后解绑也方便,关门就行。

买糖的话,需要后期维系。

他们沉思着,依着顾慎行的性格来,这一千两银子,只要花出去就行。

加盟商要出大价钱,从买糖变成卖糖,现在正需要人领头,带动气氛。

饭后,他俩凑一处叽叽咕咕商量了会儿,决定加盟。

实在不行,顾慎行还能退嘛。

说要加盟,谢星珩也没立刻收钱写契据,而是带他们去最后一站,糖果屋。

“不是我跟你们客气,是我做不了主。我就是个介绍人,糖厂是我夫郎跟他朋友合伙开的,加盟的话,要他俩来签契据。”

至于为什么他俩都没见着人,举人们都不介意。